笔趣岛 > 人在汉末,种田起家 > 第264章 奔丧

第264章 奔丧


汝南袁氏,经历数代人的积累,如今已是门生故吏遍及天下。
袁绍母亲去世的消息,经过有心人的散播,很快传遍天下各郡县。
吴咏在得到这个消息后,也决定带着刘蕴姊妹一起奔丧。
他来到这个世界已有三年,算是有些明白,古人举办丧事的目的恐怕和后世相去甚远。
和后世便捷的通讯交通手段不同,这个时代就算是收到一封家书,都是非常值得喜悦的。少小离开家乡,直到垂垂老矣方才能够回到家乡看看,这是非常平常的事情。有些人离开家乡之后,甚至只有变成骨灰才能回到家乡。
因此,这个时代的亲朋好友想要聚在一起,便只能趁着办喜事或是丧事的时节。在祝福或问丧的过程中,其实也是维系亲朋好友之间感情联络的一个社交场合。
这时人们事死如事生,丧事办的越是盛大,越是能体现对死者的敬重。
像汝南袁氏这样的家族置办丧事,到时一定会有许多人到场。
吴咏与袁绍的关系一直不错,他没有借口不去。
于是吴咏便辞别家人,由鄢展赶着马车,带着刘蕴姊妹一起去往汝南郡。
由于疫病刚过去,这一路上,吴咏等人不时可以看到举办丧事的队伍,让他们的心情也不由沉重起来。
尤其是刘蕴姊妹,她们父母也是刚去世,看着眼前的一幕,也不由伤心起来。
刘蕴更是伏在吴咏怀中,时不时抽泣一下。
吴咏拥着
刘蕴,向车外看去。
座座新坟,乱世生死不由人。
不管多痛的灾难,人总是要学着忘却。因为死了的人已经死去,活着的人却仍要活下去。
当吴咏一行人抵达汝南郡汝阳县袁氏祖宅时,便看到这里满城都挂着白布条。
众人还没有进城,便遇到刚巧赶到的曹操。
曹操见到吴咏一行人,也是十分惊喜,“吴咏,你们也来了啊!”
“见过世兄!”吴咏急忙上前见礼。
刘蕴姐妹也是跟着见礼,她们对曹操还是很感激的。去年在洛阳王甫府上时,若不是曹操和袁绍的出手相救,她们也不会如此顺利逃出去。
众人多日不见,免不了一阵寒暄。
这时曹操身边一人,突然出声道:“阿瞒,你不介绍一下吗?”
曹操闻言,一拍脑袋,笑着说:“瞧我这记性,只顾得故人相逢,还没给你们引见呢。”
说完,他一指吴咏,面色严肃说:“这位是当今天子侍读吴咏。”
接着他向四周看看,见没人关注这里,才小声道:“这两位女子乃是已故渤海王刘悝的女儿,刘蕴和刘蓝。”
之后,他又为吴咏三人介绍起面前之人。
“这位是汝南的名士王儁王子文。”
吴咏笑着恭维说:“久仰大名,幸会,幸会!”
心里却是嘀咕起来:这人是什么来头,与曹阿瞒有是什么关系?看样子曹操对他十分巴结。
王儁见吴咏笑得有些假,便直言不讳道:“没想到鼎鼎大名
的吴侍读,也学会奉承人了。”
吴咏一愣,随即笑道:“能得曹世兄看重的人,当世间奇人也。小子也只是实话实说。”
“哈哈!吴侍读果然急智,今日一见,当真是名副其实!”王儁开怀大笑道。
曹操也是笑容满面,解释说:“子文兄年少时就和名士范滂和许章相识,也跟南阳人岑晊是好友,他的才学在汝南一带远近闻名,有不少的追随者。”
吴咏拱手道:“得见名士,三生有幸矣!”
王儁摇头说:“我可不是什么名士,也当不起名士之称。汝南唯有许劭许子将才能当得起。”
吴咏疑惑问道:“这是为何?难道名士还有评选标准码?”
王儁冷笑道:“你可不要乱言,小心被人告到许子将面前,到时他在月旦评一说,你吴侍读的名声可就要毁了。”
吴咏还没开口,刘蕴就怒声道:“难道他还能一手遮天不成,别人的名声好坏,也轮不到他来品论。”
王儁听罢,有些意外地看了刘蕴一眼,然后对着吴咏哈哈笑道:“你这位红颜知己很是对我脾气,以后你可莫要负了她才行。”
一句话就让刘蕴闹了一个大红脸,低着头不敢再出言。
这时曹操打个哈哈说:“吴咏,你可莫要小看许劭的月旦评的影响力,就连袁绍也很是忌惮他。”
说完,他又叹息道:“你是不知道,袁绍回汝阳为母亲置办丧事。本来他随从的车队非常多,可是
当他快要抵达汝南郡边界时,就把车队解散,自己改坐一辆车。”
“这是为何?”吴咏疑惑问道。
曹操回答说:“他担心庞大的车队被许子将看到,在月旦评抨击他奢侈浪费!”
“还有此等奇事!”吴咏感慨一句,同时对这月旦评更加好奇起来,想知道这许子将如何评论他。
一旁的王儁冷笑说:“不过是世家大族为了私欲,故意为之罢了!”
吴咏一愣,想想他的话,确实也是如此。
时下朝廷的选人制度乃是察举制,一个人要想出仕,必须要有足够的名声才行。
而这些获取名望的渠道,又被地方的世家大族所控制,成为打压异己的手段。
正如汝南袁家,基本垄断了五经之一易经的解释权。
大多数人都知道,世家大族垄断了学识。但他们具体是如何操作的,却是不甚了解。
吴咏刚开始的时候,也是一知半解,因此还产生了买卖四书五经的想法。
在他看来,既然书籍、知识这么宝贵,曾经他也想到刊印书籍一定能挣大钱!
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耳光。
那些光板的四书五经,根本卖不上价。这年头值钱的,是各大学阀在经书上注释的那些理解、感想、体会。
这些个读书人,先是互相联合,推举出一位士子领袖,从而开宗立派,广收门徒。
然后他们再通过制定规则,从而垄断学识,把控四书五经的解释权,进而掌握天下士子的话语
权。
又因为察举制,他们牢牢把住了士子做官的门径,从而可以轻松主导朝野内外的舆论。
最后随着一代代的传承,这些学阀逐渐变成了累世公卿。
比如同样是一本易经,《孟氏易》注释的就是经典,读了就能做官;其他人的注释就是狗屁,天下人根本不认!
其实读经这事儿,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见解,不能固执地认为某一派就完全正确。
吴咏在洛阳太学也研究过《施氏易》、《孟氏易》、《京氏易》和《梁丘易》,感觉除了各家的注释不同,其他也没有多大差别。
易经又名变经,乃是研究天下万物变化规律的奇书。就算是吴咏这种初窥门径的少年,亦是懂得书中变与不变的道理,博士们则是把这些全都抛到了脑后,完全是各持己见。
诚然,他们有家庭氛围的熏陶,也有几十年阅历的支撑,聊起世事变化,万物流转,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害,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。
但世事万变,人内心深处的道德品质、行为准则可绝不可变!
一句话,不忘初心,方得始终。
不能为了迎合风云变幻,而放弃最初的美好信仰。
这也是吴咏打算游学天下的初衷。
太学院中,各家的注释,已经成为争名夺利的工具。
就是每次考试,只要是不符合自家学说的,都是会被评为不合格。
想到这些,吴咏此时也有些明白天子刘宏为什么要实行党锢,禁
锢党人了。
若是再这么让他们发展下去,整个朝廷的官员,都将沦落为这些学阀的代言人。
其实这也是吴咏一瞬间想到的事情,在外人看来,吴咏只是愣了一下。
也就在这时,城门内突然传来一阵骚动。
众人伸头看去,原来是袁绍母亲要出。殡了。
也就他们一愣神的工夫,出。殡队伍浩浩荡荡从他们面前经过,一眼望去,绵延不知多少里。
吴咏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过来奔丧,果然不愧是门生故吏遍天下的袁家事。
他粗略估计一下,奔丧的人至少有三万人。
曹操看到袁家的排场后,也是惊讶得目瞪口呆,然后偷偷对王儁和吴咏说:“没想到如日中天的汝南袁氏,竟会有这么趋炎附势的人呢,将来天下若是大乱,祸首必定有袁氏一份。”
王儁也是皱眉道:“我本以为汝南袁氏会与众不同,其实也是沽名钓誉罢了。”
曹操闻言,和王儁对视一眼,都从对方眼中看出轻视。
他们都不屑与那群趋炎附势的小人同流合污。
但同时心里又蒙上一层阴影。
汝南袁氏。。。
那是何等的庞然大物?
即便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累世公卿,也不过是这个当今天下第一门阀能量的冰山一角。
它的背后,还代表着士族的利益。
东汉王朝,其实从光武帝刘秀起事的那一刻起,便决定了其后两百多年的命运。
它成为了刘氏与士族共同掌权的一个王朝。
因为刘
秀问鼎的过程中,士族起的作用实在太大了。
尤其是其中的三支士族代表的势力。
支持刘秀起兵的南阳士族、拥护刘秀在千秋亭称帝的河北士族,以及帮助刘秀入主洛阳的颍川士族!
只是谁也没想到,士族现在发展的实在太厉害了,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到了皇权的存在。


  (https://www.daowx.cc/bqge15191887/37790319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岛:www.daowx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ao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