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岛 > 大明第一督师 > 第一百三十一章 书坊

第一百三十一章 书坊


  曹文焕进去的时候,包间内正吵闹成一团。杨龙友在几位公子的围攻下,左支右绌,显得狼狈不堪。

  听他们说话的意思,方芷生本来唱得比较合乎众人的胃口,中途却忽然改唱起了阮大铖的《燕子笺》,复社中人哪里肯依?立刻就把方芷生赶了出去。而杨龙友为方芷生说了几句好话,结果立即成了众人围攻的对象。

  历史上,此时的复社中人,正准备在南京酝酿一场讨伐阮大铖的重大事件,所以,公然听到有人唱起了阮大铖编写的曲目,怎能不生气?

  杨龙友本意是想化解复社中人与阮大铖之间的关系,结果偷鸡不成蚀把米,反而把自己也搭了进去。

  曹文焕不想参与进这场纷争之中,或者说,他现在参与进去还为时过早。不过,他心里明白,如果想要进入明末政治,这些争斗是避免不了的。只是,他现在还不打算过早加入,而且这种事情究竟谁是谁非还很难说得清。

  所以,他站在旁边一言不发。

  杨龙友在众人的数落之下,渐渐不支,忽然使气道:“好了,杨某人错了还不成吗?我也不知道那方芷生居然会唱出阮某人所做的曲目,如今惹事的歌妓已经被大家轰走了,此刻平心静气的坐下来继续聊天谈心岂不是好,干么非要在这件事上纠缠不清?”

  “嘿,这怎么会是纠缠不清?此乃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,怎么和纠缠不清扯上关系?”嬉皮笑脸的冒僻疆一反常态,正色道,“那阮大铖是前朝魏阉家里的狗,是个比癞蛤蟆还要垃圾东西,他的曲子唱出来,只怕污染了咱们的耳朵,恐怕三天也吃不下东西。”

  杨龙友眼见解释不清了,此时看到陈贞慧坐在旁边不说话,他便向陈贞慧求助道:“陈公子,你倒是说句公道话,那歌妓唱起阮某人的曲子,和我有什么关系,为何众位公子都冲我来了?”

  陈贞慧面无表情,半晌才道:“那歌妓是你从外面带来,和你无关,难道和我有关了?阉党的徒子徒孙,人人唾而弃之,谁若是站到阉党的队伍中,必然遗臭万年。”说完,站起身,头也不回的走出去了。

  陈贞慧一走,旁边的侯方域也一言不发的跟了出去,紧随其后的是方以智和孙临。方其义还惦记着曹文焕,一拉他的衣袖道:“曹兄,和我们走。”

  曹文焕对杨龙友颇为同情,临走之时,还回望了他一眼。只见杨龙友目瞪口呆,眼见众人依次走出了门,满脸都是懊丧之色。

  众人出了醉仙楼,侯方域站在外面,他现在暂时寄居在方家,所以要等待方家兄弟出来。至于陈贞慧,已经独自一人走出很远。

  冒僻疆匆匆一拱手道:“各位友人,小弟和陈兄结伴出来,不能让他独自上路,这就和各位告辞了。此间距离乡闱应试之期还有半年时光,各位如有闲暇,不妨到桃叶渡去玩儿,小弟在那里有栋宅子,必然好生款待各位,现下,先就此别过了。”

  和众人一一打过招呼,曹文焕也礼貌冲他拱了拱手。心里想想有些好笑,经历了刚才之事,连冒僻疆这种滑腔滑调的人也收敛起来。可见,明末东林政治和阉党政治也延续下来的对立生态,是多么的牢不可破。这几乎就像是一种寄生在明末文人士子身上的强迫症,事非对错已经不重要了,唯有立场,必须泾渭分明。

  不得不说,这种强迫性思维,只会对政治统治带来不利影响,不会对国家发展带来任何正面效应。通过这件事,曹文焕也暗暗告诫自己,在自己没有左右朝政的能力之前,尽量不要去选边站队。

  冒僻疆走了,曹文焕便跟随方家兄弟、孙临、侯方域走向方家大宅。路上,几个人仍然破口大骂阮大铖。几个人里面,以孙临骂的最狠,方家兄弟随声附和。以于侯方域,他的家乡本来河南,又是新来南都,几乎插不进嘴。曹文焕干脆就一言不发。

  孙临忽然一拉曹文焕胳膊道:“曹将军,你在朝中可知道阮大铖之事?”

  曹文焕一怔,正在思忖怎么回答,却听方二公子道:“姐夫,你糊涂啦?曹兄和我年纪一般,那阮大铖给魏狗儿当奴才的时候,咱们还是个小童呢。何况曹兄的家远在九边重镇,又是军伍出身,哪里会知道朝廷的事情?”

  孙临恍然大悟道:“这个我倒忘了,多亏直之提醒。不过,即然来到南都,哪能不知道那条阉狗奴才之事,我来和你说说。”

  也不管曹文焕同不同意,他就口沫横飞的叙述起来。曹文焕没想到历史上的孙临也颇擅长于口才,虽然他已经知道了复社中人和阮大铖之间的历史,但是在这些古人面前,他仍然要装作什么也不知道。而且,后世史料中所记叙的事情,又怎能比得上当世之人的亲口叙述更加真实可信,因此听得也格外用心。

  不知不觉,众人已经回到了方宅。孙临说的口干舌燥,这时才道:“今日说的有些乏,改天再和曹将军说那阮狗才的事情,对了,我和曹将军一见投缘,改天倒想和曹将军好好比试比试箭技。”

  方以智笑道:“好了,你整日就知道自吹自擂,和别人倒还罢了,在曹将军面前,最好少些卖弄逞能。曹将军经历过沙场战阵,你倒是经历过什么?”

  “就是,就是,”方其义在旁边接口道,“姐夫好不害燥,平日的射箭本事,有时侯还不如我,居然还想和曹将军讨教,当真是鲁班门前弄大斧了。”

  曹文焕微笑道:“各位实在是抬举曹某了。敝人想,孙兄年长,又常怀报国之心,想必在箭技武艺上必然不俗,改日一定和孙兄好好切磋一下。”

  这话说得孙临心头大畅,笑道:“你看,你看,人家曹将军多会说话,哪像你们兄弟,只知道讽刺打击我。”他在醉仙楼内和曹文焕相较腕力,输了一局,心头一直不服,便又想在箭技上扳回些颜面。曹文焕猜出他的心思,也就顺水推舟的应付他一句。

  众人又笑了一回,寒暄几句,便各自散去了。

  此后一个月,再也没有人打扰曹文焕。而经历了醉仙楼之事后,杨龙友再也没有来过方家。显然,复社四公子和杨龙友之间的友谊,已经因为阮大铖的一曲《燕子笺》出现了微妙的裂痕。

  一个月后,曹文焕的《红楼梦集》经过编写校对,已经全部完稿。整本书稿共计一百零八章,分为诗、词、曲三部分。里面的文字也并非全部从《红楼梦》里面撷取。曹文焕毕竟不是神仙,《红楼梦》中的诗词也仅是记下了一部分,所以他又摘取了清朝的一些名人的诗词充数,比如龚自珍的“九州生气恃风雷,万马齐喑究可哀。我劝天公重抖擞,不拘一格降人才。”等等。整部书稿里面还夹杂着他在现代填写的一些诗词。方家是书香门第,宅内自然也不缺少词谱之类的书籍,曹文焕借阅过来,又临时填写一些,好歹把门面充起来了。

  有了文稿,现在只差送到书坊印刷了。明朝中晚期,出版业十分发达,尤其在江南地区。明朝时期的刻坊共分官刻、家刻和坊刻三种。其中官刻和家刻属于非营利性质。而相对发达的坊刻却是以赚取商业利润为目的,属于明末小商品化经济发展的正常形态。

  出书对于曹文焕来说并不是目的,他是想借出书的由头,一来在江南打出名声,结交达官显贵,能让他偷鸡取巧。毕竟,他现在是以罪官身份来到江南,如果身份不干净,是不可能被官方录用的。二来是通过出书赚一笔银子。进入南国子监只能通过“捐粟入监“,这是一笔价格不菲的数目,曹文焕现在身无分文,如果不能进入国子监,根本没有资格参加今年八月份举行的应天乡试,更别提以后如何如何了。

  带着这样的想法,他决定把书稿送去坊刻,与书坊共同赚取利润。

  明末南京,书坊如云,大都集中在三山街和太学附近。隆冬寒日,曹文焕穿上棉衣,带着那一沓厚厚的书稿,来到了三山街。

  这里属于南京最繁华的地段,曹文焕边走边看,最后选中了一家叫做“两衡堂”的书肆,因为这里的坊主看起来比较忠厚。坊主四十多岁,自称姓赵,曹文焕把来意和赵坊主说了。

  那赵坊主看到曹文焕文质彬彬,对他十分热情,不时问东问西,寒暄半天,就是不提稿子之事。曹文焕有些奇怪,但是客随主便,他也没有过多考虑。不过,当赵坊主听说他并不是生员之时,那脸色就不如先前一般恭敬了。

  曹文焕不想和他浪费唇舌,就直言道:“赵先生,敝人这些书稿有什么问题吗?难道不能刻印出版?”


  (https://www.daowx.cc/bqge31505/2034797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岛:www.daowx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ao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