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岛 > 金夕满月 > 第四节 镇长家

第四节 镇长家


  李镇长的家宅在龙山镇的东西大街的东头,由李国琛医馆的正门看,是坐南面北,四进的大宅子。正位于东西走向的街道最东头,笔直的街道南侧,大宅的东面便没有邻居的房屋,而是一个小湖,称作“袁大塘”。

  临街一面是医馆店面,面朝北的并排三间大门脸,油漆大门两边悬挂着大红灯笼和寿庆红对联,上悬木纹清水漆黑字的匾额:“李国琛医馆”。

  李国琛是现任李镇长李运佑的父亲,他们家是几代行医,当地的医药世家。前店既是医馆也是药铺,正厅内布置着实木家具,桌椅简朴结实,沿墙面一架摆放瓷器装饰的多宝格,两面墙上布置着整齐的药柜,柜门里许多小药屉,一侧还有四扇相连的屏风,作为隔挡视线。

  厅堂左侧是坐诊室,桌子上放着开药方的笔砚,纸上压着醒木,药铺所用的醒木叫“审慎”。堂中悬挂前任知县万琅题写匾额:“妙手回春”。右侧的外堂通间是药铺大堂,墙挂一副字画:“济世求人”。

  穿堂进去是医馆的后院,搭着通风的大棚,挂着各类加工和储存的药材山货,左边二间存放药材的库房,右边是供伙计住宿的卧房,这里算作是李宅的第一进,院里也有天井,种着两棵枇杷树。

  医馆的院子通往第二进的内宅之间有一道大门,常年上着锁,并从家宅那一边插着闩销,不许人通过此门进入内宅,两边日常不相通,所以医馆与内院完全分隔开来。这院子的东墙上有一扇角门通往后厨,门是由医馆内上着插销,后面隔开的才是家宅。

  李家住宅的正门是由医馆出门左转,从西面与街道垂直的巷子进入,巷子不宽,也通往后面更深处其他的人家。夹道两面马头墙中间青条石铺的路面,再往深了走去,往另人家的路并未铺条石,而是接上一段石子,然后全部是土路。

  青石路铺过门前的李宅,是当地少有的气派大宅,大红灯笼上写着寿字,挂了一排,门上贴着红红的新对联。铁皮包的漆黑木门,双扣环推入是影壁,中有天井,四合院式样,房舍七间半,那半间是供人换洗更衣的盥所。往南面穿堂大客厅,可入第二进的内室,内室有五间半,是主人居所。往东第三进的小挎院,是李家姑娘的闺房,外人不可擅到。

  三进中独不见庖厨,原来厨房是在大宅的东侧,与闺房并行只隔着一条过道,却与小挎院不直接相通,通往二进内堂与闺房的挎院共着山墙,山墙很高,与正室相隔离,既保持清静又远离荤腥,这才是大门大宅人家的十分讲究的格局。

  厨房的小院不过两间房,却多门通达,通往医馆后院有角门,通往二进大院有角门,厨房还有正门通向街道,方便厨佣出入,买菜送米直接送进厨房,不必经过前宅。

  厨房的小院通往街道的小路,一面依着大宅,一面是小湖“袁大塘”,淘米洗菜十分方便。

  袁大塘不深,常年蓄水供镇上人浆洗使用,旱季里停船,冬季里塘里水少,每年冬至那天起鱼,分给镇上的人家食用。

  夏季塘里一半盖着菱藕,荷香四溢,塘边种着几丛夹竹桃,长势格外旺盛,水里游鱼并不怕人,格外调皮,任由孩童们去垂钓,却能只咬食饵,全身以退。

  早上塘边埠头上如街市一般热闹,镇上妇女多在此洗衣淘米,小媳妇们传出咯咯的笑声,此处是女人们独享信息交流的最佳场所,就像印守堂是男人们谈学门与大事的场所一样重要。嫁到龙山镇的新媳妇们,只有在这里露了面,被品头论足之后,才算真正溶入了龙山镇的生活,被当作自己人。

  袁大塘紧临东面的施官河,河上有座拱桥,大塘与施河有石坝阀门相通。

  枯水季时施河此段水浅,时有断流,不可行船,船便停在塘中;旺水季时便可用船将货物运出,回时从外面带回时新商品,这是重要的运输方式。

  施河在龙山镇河床较窄,有的地方仅容一船通行,多路水道注入施官镇后水道才变宽,奔腾向南,与来河、滁河相汇。

  李镇长家在县城里也设有一处医馆药铺,由妻弟吕明东掌管,算是李吕两家合营,也挂牌“李国琛医馆”的牌子,吕明东是李国琛老先生的关门弟子,所以两家算是同源的医术,经营一家的买卖。县里的李国琛医馆同样格局,馆内有大夫坐堂看诊,同时又经营大批药材进出买卖,县城所在地的大雍镇,每月逢一、五、八有大集市,李镇长十日中有两三日是去县城坐堂看诊,跑些药材生意。

  李镇长家宅正门相对的一面马头墙内,是印守堂,印守堂的正门与医馆一样开在北面,印守堂是旧式的房子,石头砌的半截墙,上半砌是青砖,顶上是青瓦,建筑年代比李宅要老旧许多,青砖小瓦上还长着青苔和茅草,每年要人上去拔除,每年冬季维修,雨季时还有地方漏雨。

  印守堂前院是四合院式的房舍,后面圈起一个小花园。前院共有房室七八间,后院墙矮了一截,爬满墙的蔷薇花,有水井和小厨房。这处宅子原也是袁氏房产,由袁氏族人居住,后因各种缘故归属李镇长所有。但是李镇长并未具为私产,而保留印守堂一切布置,用作镇上的私塾,也是镇上的一处公共议事厅。

  凭这一点,造福乡里,李家在镇上的口碑与威望,就是非别家可比拟,连镇上最大家族的袁氏老族长也要对李镇长交好,礼让三分。

  印守堂里,逢年过节时社戏也可借用,路过的戏班也可在此搭台表演,镇上的事务也多聚在此处商议,又是镇上私塾所在地,如今已经改成新式小学堂,使用民国统一的课本教学。

  私塾现在有两位先生:一位人称戴四先生,另外是一位女先生,戴四先生的妻子章荷生。

  今天,李宅大门内右侧临时搭上扎红布帘子的寿棚,正厅的条案上放满客人捧来的寿礼,每份寿礼中都有一份绸缎或丝绸被面,红绸带扎着。

  两个帮忙的后生被指挥着正往厅堂的墙上挂这些被面,一单一单,上面还用红纸贴上送者的名字,十分气派。

  私塾的戴四先生,今天被请来帮忙,正执笔记录来客与礼单,医馆中的药材管事张材充当寿宴账房,保管着参加宾客与礼金礼品,并由李镇长家大女婿于丽吾接待,并往外打发赏钱。

  章荷生,学堂里的女先生正在印守堂里,指挥着两个帮忙的邻居婶子,一起招呼着戏班,安排吹乐班息作,安置乡亲街坊进来看戏时的坐位等杂务。

  外面,一浪高过一浪的来客与爆竹声,迎客的人高唱着:“XXX先生携家人,送来贺礼……您里请……请为XXX老板捧茶……”此起彼伏,络绎不绝。

  按当地风俗,拜寿的人必须上午到达,不得超过正午,午时前就开饭。中午饭是有浇头的传统长寿挂面,配四样半荤小炒。

  简单饭毕,客人们被让进印守堂看戏。武义兴作坊的武老板带头提议,想要去参观龙山镇的毛竹园。

  这些商铺或作坊老板都是勤快的手艺人,全然没有坐在那里听戏的风雅,众位客人都对传闻中的毛竹林兴致勃勃,要去看李镇长种植的成片毛竹园,蔚为壮观,在县城里商会已经口口相传,都说是龙山镇上了不起的景致,众人难得有机会一起聚到龙山镇,便想趁此机会,一睹庐山真面目。

  李镇长今日也特别高兴,以前总是推三阻四,或藏着掖着,犹抱琵琶,不愿意真面目示人。择日不如撞日,今天就趁着大喜的日子,李镇长也就索性公开带大家眼见为实一番。

  于丽吾便吩咐下人安排备马,李镇长亲自带着一帮爷们出发,骑马去往东寺港水库方向,向北离此镇不过四五里路程,便到达李镇长开垦的那片山地。

  镇长李运佑继承祖上的中药学识和中药材经营,除了专心于医馆看诊,同时扩大药材方面的收购与加工。因为种植了这么一大片毛竹园,县里人夸奖他是“比他父辈更精明有野心的人物”,传说他还在毛竹林中种植稀有的药材,从未有人看见过。

  十年前,李运佑悄悄从江西引进大批毛竹苗,雇了江西的两户专业种竹农户入住,专事伺弄和教人种植,雇人在西龙山西坡地上开垦了几十亩荒山,现出长出成规模的毛竹林,竹林中间留有空地专门培育种植珍贵药材,像是四面围起绿色屏障的世外桃园,轻易不为外人所到。

  本地多种植的品种是细竹,山上有成片野生竹林,细竹砍伐下来可供蔑业店编织各色物件使用,竹席、箩筐、筛篇等各色竹器。原来如果使用粗壮的毛竹材料,多是从江西、福建、广东等省及皖南地区进货,通过长江船运而来,来安县并不临近长江,只能从滁河、来河与清流河的支流引入,交通十分不方便,运输成本使价格居高不下,所以本地的竹编手工业并不发达。;


  (https://www.daowx.cc/bqge62130/3220841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岛:www.daowx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ao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