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岛 > 金夕满月 > 第二节 龙山镇的金百业

第二节 龙山镇的金百业


  正式寿宴设在下午三点,分两班开席,一轮十桌。

  第一轮席是待外来远途和尊贵的宾客;

  第二轮才是近邻近客、乡里、家人、戏班杂役或身份次之的人等。

  第一轮寿宴结束时天色尚早,也方便县城的客人可趁天光大亮返城回家,留宿者晚上可以听戏。大夫人早已预备晚宴各种,巡查各处是否妥当,还差什么东西使用。倒是金大娘帮着招呼女眷,下午陪着太太夫人们打了八圈麻将。

  李镇长的二女婿两个月前订的六合县郑老板的扬剧班子,这三天唱整出的《郑小姣》和《桃花女》,扬剧在全镇乡民中很受欢迎,镇上的邻居下午都携家带小的拥进印守堂里看戏,如盛大的节日。

  寿宴上,除了县城里相好的掌柜,龙山镇上的各家大户差不多也都来了。

  袁氏族中的几位长辈和大家长,居住龙山镇多年,一直与李镇长人情往来颇深,几家商铺老板自不必说,其中少不得说一下金百业粮店的金老板。

  金百业与李镇长两家的渊源,不止一个镇上住着的乡邻情分,他们间的瓜葛较一般人更深。

  金百业自小身家底很薄,幼时家贫,十几岁成了孤儿给人做雇工当学徒,当时李镇长的二女婿冯子恒的父亲冯泰兴就是他的老东家。

  金百业原名并不叫金百业,那时泰兴号粮行也还未发济,还在兴隆乡开设棉布店,家业规模并不大。东家喜欢他姓金能带好运势,又见他孤苦无依就收了做徒弟,还给他取了大名“金百业”,寓意:百业兴旺,五价三登。后来这名字就叫开了,倒忘了原名。

  接着冯泰兴的长子冯子瑜长大能承续家业,来到来安县城开了粮行。没想到少东家交际应酬上比其父亲有过之,又胆大敢为,扩大生意,越做越好,没几年冯泰兴号做成了县城最大的粮行。

  二十几年前金百业跟随少东家冯子瑜到县城开粮行时,年纪已二十大几还是光棍一条,头上无片瓦,脚下无半亩田。谁成想后来竟然能机缘巧合之下,金百业娶了金大娘,又出来自立门户单独开店,如今进出都叫被尊称一声“金老板”,与县里各位店铺老板平起平坐。

  每想到这里,矮矮壮壮的金老板,如今已经发达像个矮冬瓜,他摸着头上的圆顶帽子,嘿嘿地笑,眼里闪着刺猬一样的狡猾,好似别人都是睁眼瞎,看不出他埋得很浅的心机,就如帽子下的头皮一样,日渐稀少的毛发,明晃晃的头皮都现出原形。他是苦哈哈的出身,全凭着能吃苦耐劳,却总错以为自己是凭着聪明劲儿,时不时蹦出一点奇思妙想。

  金家并不是龙山镇上土生土长的人家,是后来搬到到龙山镇上落户的商户。

  虽是同是从事粮食买卖,金老板与冯泰兴家可没有同行是冤家,与泰兴粮行的师徒情谊多年保持,冯老爷子如今在县城里颐养天年,金百业师傅长、师傅短地叫着,过节送节礼,逢年去磕头,与冯家两位少东也是兄弟相称。

  与冯泰兴号粮行相比,金百业粮店规模要小很多,像金百业粮店这种规模在县里还有十几家,各个镇上都有,但是就算这许多粮店加在一起也无法与泰兴粮行抗衡,外销内购时常需要冯泰兴号关照。泰兴号二少东家冯子恒正是李镇长的二女婿,所以这层意思里,金老板与李镇长家还真有点儿旁亲关系,金老板自动无视辈份上的差异。

  金百业的内人本家姓余,大家都称呼“金大娘”,是个精明利落会察言观色的妇人,出身自半塔镇的余家,余氏在来安县是一门大家族,宗祠在大余郢。金百业的妻妹嫁给现任的知事周少藩做续室,余氏与县商会长余慎之也是本家同枝的堂兄妹,县里有德行名望的余钟秀老先生是余氏堂叔。金百业与金大娘的婚事曾经受了阻挠,还曾生了一些不太体面的闲言,故此不大与娘家同族亲戚往来。

  关于金大娘的故事下文会细说。

  金家长子金正彥与镇长家的独子李致毓是一起长大的同窗发小,此刻金正彥正帮着李致毓招呼做客的后生。

  金家大女儿金夕颜又与镇长家李文秀同岁,一起从小玩到大,形景不离,情同亲生姐妹。

  金百业今天自我感觉良好也不无道理,自觉李镇长交情即将更进一步,沾沾自喜。金百业沾着连襟周知事面子,又是同镇的邻居,前来贺寿理应待如上宾。他家一来就是四口人,内人金大娘那是龙山镇数得上的能干会说的妇人,与镇长的大夫人吕氏素日交情就比别人好,今天特意过来帮忙招呼客人。

  金老板带着长子和漂亮的女儿一起来给李镇长贺寿,一双儿女在同辈中也属于出类拔萃,门楣生辉,真算王婆卖瓜,看自家的娃娃总偏着心眼,矮胖的金百业大冬天还爱擦汗,将新衣服最上面的一粒扣子敞开,眯眼偷笑。

  金百兴心里兴奋异常,满怀心事,他暗自揣着十全十美的打算。

  镇上农民董其章也在座,他是老实巴交的一个农民,客气话也说不上一句,却在每年腊月李镇长生辰也必是送上贺礼。董其章在农民中算是富户,是种田的一把好手,有自己的田地,每年年底镇上集资捐款,他必也为镇上捐出一份。

  董其章的儿子上两年私塾,不是读书那块料,就和他一起种地,女儿上三年私塾后正待字闺中,帮母亲做家务和打理园子,很贤惠,传统本份的闺女。如今董家闺女还恪守民国初年的打扮,穿短袄,梳大辫子,至今都无人知晓她的闺名,都称她为“董家大姑娘”。

  李镇长原来打算:女儿高攀儿子低就。事实上,大夫人早就相中董其章家女儿老实本份,是做儿媳的最佳人选,又与儿子李致毓同在一个私塾上过学,彼此熟悉,知根知底。

  大夫人不要一个娇气金贵的儿媳妇,她就是老式的思想,上过新式学堂的女孩她坚决不考虑。

  镇长儿子李致毓却嫌董家闺女长得稀松平常,称不上漂亮,掉人堆里都捞不上来,知道母亲有这个意向,他索性故意不理睬她。

  男人在年轻时总被女人的美貌所迷惑,一心扑在漂亮姑娘身上,想不到其它。

  李镇长夫妇两也苦恼,他们当然清楚,儿子李致毓围着谁家姑娘打转。

  李镇长的独子李致毓,同辈同学皆简称他为“李致”。

  古朴的来安县人一直保守尊师重教的传统,尊重读书人,清朝科举考试还没取消前,县里体面人家子弟都是要进学,参加科考。清雍正年间和乾隆年间,本县文人最盛,所著诗文集也较多,咸丰年间还出过武氏一门三位女诗人,传为美谈,著有《鸿雪楼诗集》和《名媛诗话》。

  乡里人崇尚礼教,尊敬读书人,也期望自己的下一辈里能诞生有出息的读书人,所以从不取“狗蛋”、“二丫”这等粗俗的小名,一出生就请有学识的族中长辈给取正式的大名,多以“书香门第”来标榜自己家学丰厚。

  进学的孩子更注重礼仪,即便同辈也不能称呼乳名。古时同窗一般称呼字号,民国教育已经取消古制,时髦在同辈中称呼时只取名字中两字,显得亲切又文雅,一时成为县城中的时尚。

  因此李致毓是独子,字号便称作:“李致”。

  金百兴家长子“金正”的全名是金正彥,其妹“金夕”的全名是金夕颜,这样在大名之外多了一个小号,叫着又省便又有趣,久了大人们也跟着孩子们一起这么叫。;


  (https://www.daowx.cc/bqge62130/3220845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岛:www.daowx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ao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