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岛 > 金夕满月 > 第四节 新年舞会

第四节 新年舞会


  民国十六年底,新历1928年1月1日,洋派的家族和时髦的学生开始过新年。

  学院里举行大型舞会,学校里的教员被邀请携家属来参加。徐副教授的家眷刚到北平,特意受到接风一样的邀约,算是徐太太首次公开露面,正可趁此良机同其他教员家属太太们结交,又能拜会一下以前旧相识,奉承一下上层的贵太太,帮助丈夫,彼此联络感情。

  徐太太是最爱赶热闹,全心向往时髦和洋气的社交生活,一方面又不肯将孩子交与丫头小河单独留在家里,她前思后想,最后决定带两位公子一起出席。

  这大日子的一清早,徐太太就开始收拾门面,锦衣盛装,还反复叮嘱随行的小河要穿着得体,提醒她各种注意,以减轻她自己的紧张情绪。虽然有点儿舍不得,为了出门的面子,徐太太还将自己的一双半旧的黑缎面棉鞋赏给了小河,因为小河一直穿着单鞋实在太寒酸。

  下午一家人早早到达学院礼堂,抬头只见二楼走廊的几排圆形木制旋工花杆护栏,顶上彩色琉璃瓦,古香雅致,楼下大厅如宫殿般的大气端庄,门窗却全部换上了玻璃,尤其两扇透明的玻璃大门,更具洋派的美感。

  徐尚任携同太太,满面堆笑,踌躇满志。后面跟着小河抱着小少爷,小心翼翼,慎之又慎。

  穿着红缎面印花薄长袄,裹着灰色羊毛围巾的年轻女孩,手上扎着红色布条,尽力藏在袖子里,领着一大一小两个孩子,正在离玻璃大门较远的走廊上玩耍。

  礼堂外是落日冷风,里面却灯火辉煌,舞池被布置得一派春光,仿佛另一个春暖花开的琉璃世界。

  小河转过脸来,乌黑的眼睛里映出玻璃窗内,光怪陆离的陌生景象。此时她又像是七岁的孩子,和一岁和六岁的两个孩子一起,被关在文明世界的外面。

  礼堂地板全铺上织锦的地毯,踩在上面一定也是棉软舒适,落地无声。穿梭在衣冠楚楚的绅士和穿皮鞋的淑女们中间,端酒倒茶的侍者,都穿着体面的制服,像踩在云端,步履款款,风度翩翩。

  嗡嗡细语,亲切的腔调,迷人的仪态,期间还夹杂着个把金发碧眼的洋鬼子,和黑头发的绅士说着鸟语,显得假模假式。

  年轻又穿着洋气西装的男青年,嘴里冒出的都是新鲜刚出炉的话题,对政局和国家民族,高谈阔论,指点江山。有人附合着谈论新政改革,有人主张推动新文化运动,有人议论实业救国的,正如浪涛汹涌,像是一个张着大口,进入的每一个人被吞噬怠净,他们个个都信心满溢,意气奋发,他们是一个国度的,却独独排揎地将一个怯弱弱的姑娘关在门外,完全不明情况,她比两个年幼的孩子更加莫名的恐惧,不敢踏进这陌生的国界。

  旁边围成一圈的沙发上,坐着几个戴着眼镜的学者和激进的青年,一位穿灰白毛尼西装的年轻男士,正对一群人的慷慨陈词,站起身来以增加气势,高亢收尾:“新文化的胜利代表国家未来的进步,新青年代表我们国家的前途,纵观清帝退位和民国立宪这几十年,没有一次军阀统治能够长久,没有知识的战斗注定不会持久,我们这些青年要视先锋文化为己任,而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,就是打破旧制度,质疑权威。”

  众人毫不吝惜热烈的掌声。

  这里更像是一次文化界的大沙龙,教育界的名人与进步青年,还有新晋的政府官员和官场新秀,市政宠儿和几个真假说鸟语的洋人,个个都透着清高与文雅,又野心勃勃,就算巨商富贾混迹进去,也被时髦的衣着所掩盖,不会甘心坐文化的冷板凳,也堂皇地大声谈论教育与国民素养,如同每次参加风雅的沙龙,总有附庸风雅的华贵装饰,而这些装饰品里少不了漂亮的女人,果然有女人轻声笑语传来,站在男人中的年轻女人,用崇拜的眼光鼓励刺激。

  徐太太上次随新婚丈夫住过北平那两年,却不曾有过这样的大见识,这是第一次参加过这么隆重的场面,北平这几年的变化是月新月异,也许是丈夫晋升为副教授才能有此殊荣,徐太太心里十分得意,又局促不安,急于溶入这样新奇的场面。转而她自己又十分懊恼,不该带孩子一起来这种正式场合,整场也只她拖累着两个孩子,显得自己多没见识,多么乡土一样。

  既嗔怪徐先生没有事先提醒,又嫌自己的打扮不够新潮,穿着臃肿,别的时髦女士皆是外面披着长大衣,里面穿得如春秋,一进门就脱了外面的大衣,穿着漂亮的旗袍,独她像是怕被冻死,一身的厚衣服又脱不下来,一直坐着不好意思起身。虽然是来北平后刚做的时新衣服,与当场的太太们身上的新鲜式样,洋气装饰一比,徐太太简直就是地道的乡下婆姨,自惭形秽。

  徐太太没好脸色地出来透一口气,顺便整理一下衣襟,将后背拉一拉直,叫小河将两个孩子带进去,并心浮气躁地责备她:“外面这么冷,怎么能带孩子出来玩耍?冻坏了可怎么办?”果然,大孩子冻得流出两条鼻涕,可是进去又嫌他们碍眼,正谓里外都不是,跟自个儿赌气。

  不让小河带出来,围在身边要她照顾,更妨碍徐太太与别人攀谈,可是又满心不服气,她虽长自南方小城,可是临近南京大都会,如今南京是国民政府的首府,她随着地位也该抬升,可不算是乡下人。

  徐太太只能把怨气撒在小河身上,上下眼打量这丫头,瞧哪儿,哪儿都不顺眼,如同自己来自南方小城一样,通身明摆着小家子气。小河穿得正是自己淘汰下的半旧衣裳,腰身宽大,与现在时新的窄肩收腰完全背道而驰。

  嫌烦小河的土气无知,徐太太命令她:“赶紧带进来,别冻坏了!”一边又没好气地指摘她:“你这像什么样子,整天包着灰不啦叽的围巾?又不是乡下老太太还包什么头巾,跟你说过多少次啦,在屋里一定不能戴帽子和包头,没有这样不听话的丫头,你瞧瞧,后面扎这么短的辫子,这算什么嘛?”

  小河慌得,一边将包裹头颈的围巾取下来,冷风从四面八方灌进她的身体,抢先一步将玻璃门推开,让徐太太大摇大摆地先进去,她才抱着孩子一起进门。

  小河无可奈何,尽管徐太太在进门一刹那将责骂之声戛然而止,换上一副满面春风,笑语盈盈。可是回过头瞪小河时,眼神里完全不满,在监督之下,小河只得顺从地将扎马尾的发绳取下,头发散落耳畔,代替围巾护住脸庞。

  徐太太刚刚还对她一脸怒容,转脸完全换作另一种样子,满面堆笑,像是被礼堂中的暖风吹开的春水,撇下小河手里抱着孩子,徐太太拉着大儿子,汇入太太们的安全领地。

  小河跟在后面,手足无措,迎面扑来的人的朝气,像妖魔鬼怪,暖烘烘,她像是要被妖怪吸进去一样。

  她推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
  小河往徐太太身边一站,穿着肥大的红缎面长袄,怯生生,将脸埋在一岁孩子的脖颈上,年轻的脸与水灵的眼睛,显得生疏,就视觉效果上讲,让人乍一眼看见,疑心她是某位人物家里新收的姨太太。

  虽然姨太太是过气的朝代里的产物,与这新派的舞会格格不入,但是小河抱着一个孩子出现在这里,那张精致的脸,做母亲似乎嫌太年轻,足给人一种很不正派的猜想。

  徐太太也意识到这种视觉上的误解,有些不尴不尬,如果带一个上年纪的保姆奶妈便不会有这种误会,更显得大家的气派。她不愿让小河紧跟着,支使她独自站到一边去。

  徐太太处处赔小心,一点一滴用言语去攒体面,自己领着两个孩子,将小河晾在一边不理睬。

  嘴上一个劲地向周围太太们解释,“孩子们一定吵着要跟来,我心又极软,放在家里也不放心,只能让小河这个丫头跟着一起来,小河是我们家从南方带来的下人,一直带我看孩子,完全没见过大世面——太太们可别笑话她!徐先生也非要我带孩子来见识一下——我可是高兴结识各位太太的——以后还要多走动来往——”

  徐太太身边的也不过是一些普通教工家属,或是副教授以下教员的太太们,没人引荐,她也不敢交结不熟悉的太太。

  正在这时,另一侧的正门被推开,带进一股寒气,冲破热烘烘的人群。

  人群立即分开一条道,众人簇拥下,夹道欢迎,有司仪大声通报:“欢迎北平铁道部的吴俭民部长和沈琪次长,光临指导!”

  一片掌声中,众星捧月一般步入舞会,两位大人物向众人拱手至意。

  本院的教授与教员们也纷纷聚拢过去,太太们也起立欢迎,一时间“此马来头颇大”的傲人盛况。

  乐队已经停下演奏,大家用热诚的注目礼,迎接新来的政要权贵,这才是今天舞会的重头戏。

  吴俭民部长俊朗持重,简要地鼓励本校师生一席话,不失亲切,又赢得一片热烈掌声。

  老爷们此时面前不是茶碗,而从服务生的托盘里,擒住一只只高脚玻璃杯,在灯光下晶莹闪烁。文明的世界里也不再叫“老爷”,而互称“先生”这文明式的称呼。

  杯里注了半杯琥珀色的香槟色醇浆,在灯光下流光溢彩,晃得人眼晕。

  接着,新任校长的沈琪次长,在几位教授和系长的拥护下,手里捏着一张稿纸,站在台上开始长篇演讲。

  “我们学院现在名为‘北平交能大学铁路管理学院’,本校可谓历史渊源颇长,原是北平铁路管理学校与邮电管理学校合并为交通大学,民国十二年又改为北京交通大学,以张福运、朱我农两位先生先后担任校长。民国十四年,除铁路管理科外,又添办商业管理科。北伐告成,国民政府收回教育权,现在才改名‘北平交通大学铁路管理学院’,将隶属北平特别市铁道部,由我们交通局的吴俭民部长任名义校长。”

  沈校长拱手向吴部长致敬,响起一片掌声。

  虽然吴俭民部长比沈琪次长还要年轻几岁,官阶上却是他的直属上级。

  沈校长又向众人挥了一挥手,掌声停止,他放下手中秘书为他准备的演讲稿纸,接着脱稿演说:“鄙人荣幸地接任这新学院第一任校长一职,以后希望各位教育界同仁继续支持。鄙人原供职铁道部,是北平铁道部的次长,如今学院归属铁道部所辖,我这算是体系内调任。多谢吴部长的推举——我于教育界虽是新人,但是诸公与我可都是熟人,有赖诸公日后多多帮助,这里先行谢过。”

  众人鼓掌,齐齐恭贺。

  吴俭民部长与沈琪校长互相谦让一下,最后由新任沈校长宣布:“本校的新年舞会正式开始!”;


  (https://www.daowx.cc/bqge62130/3220989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岛:www.daowx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ao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