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岛 > 五代霸主 > 22 议政

22 议政


  “安重诲如何安排?”

  李从厚看着冯赟、冯道二人,符彦超如何坐镇天雄镇,那么安重诲在那里就不合适了,必然是要调动的,但这也一个人,又该如何调动,若是调回中枢,朝堂之上只怕不少人内心都会不安,李从厚现在还需要一个安定的局势,可是不如此安排,那起码得给安重诲一镇节度使当当了,哪一镇,就有待商榷了。

  “陛下恕罪,此人在先帝之际,就曾多次离间先帝与诸位皇子之间的感情,后又撺掇先帝伐夏州,逼反两川,实在是罪责难逃,陛下当年在魏州之时,不念旧恶,使之继续为朝廷效力,已经是朝廷对他法外开恩了,所以臣以为,此人不可重用,若用之,只怕朝野难安。”

  冯赟现在也不管那么多了,若是李从厚一旦让安重诲入了朝,必然是要重用其人的,若说朝廷之中谁与安重诲的过节最深,只怕就是朱弘昭、冯赟二人了,若不是挤掉了安重诲,他们又怎么能够做到枢密使的位置,所以他自然是不希望安重诲回来的。

  “安重诲在先帝之时虽有不少过错,但那已经是前尘往事了,他一片忠心还是可以看得出来的,至于两川之事,孟知祥、董璋二人本就存有反心,就算没有安重诲,他们也会反,将此番过错全部推给安重诲,只怕不妥,至于如何安排,还请陛下圣裁!”冯道要比冯赟圆滑的多,他从李从厚的表情就已经开出来了,刚才冯赟说那些话的时候,李从厚的脸色很不好看,若是他站到冯赟一边,势必会引得李从厚的反感,所以他也是说出了几句避重就轻,迎合李从厚的话,至于最后怎么安排,他还是将皮裘踢给了李从厚。

  “二位爱卿所言都是有理的,朕虽有心启用安重诲,但也得考虑朝臣们的心思,这样吧,先让他出任一镇节度使吧,暂且就让他前往昭义军坐镇一方吧。”李从厚装模作样的说了一通,最后还是给了安重诲一镇节度使的官职,这已经是在提拔安重诲了,今日的安重诲已经不是昔日的安重诲了,所以李从厚的考虑朝堂的稳定,不能操之过急,这也算是以退为进了。

  “臣遵旨!”冯赟不敢反驳,能够争取到这样的结局,他知道已经不容易了,现在他是孤掌难鸣,朱弘昭外放,孟汉琼身死,昔日的三角联盟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人在朝廷之中,他心里很清楚,皇帝不是他能够操控的,军政分离,康义诚掌控禁军,他这个枢密使并没有多大的实权,不过是皇帝的参谋而已,表面上看,皇帝对他很相信,但他看不透皇帝,谁知道皇帝内心真实想法如何,他只能是尽力而为了。

  “如今朝廷虽然少有兵戈之事,然军务之事本就纷杂,朕思虑再三,恐冯卿一人难以支撑全局,正所谓一人智短、二人计长,所以朕想着该充实枢密院才是,内阁有专理政务五人,而枢密院迄今不过两人,实有不足,朕考虑了几个人选,冯卿与朕参详一番,看看何人合适?”

  “臣为陛下分忧,为朝廷尽忠,岂敢托言辛劳,不过是尽自己的本份罢了,多谢陛下惦念,臣无碍!”冯赟知道,这是皇帝要分他的权力,虽说枢密院之中,李从厚已经安插了一个郑仁诲,但郑仁诲毕竟没有在京城任职过,不过是仗着李从厚的亲信,才做到了这个位置,但若是论起对天下各镇各州的了解,冯赟自然是当仁不让的。

  “话虽如此,但朕不能不为你们这些老臣考虑,自长兴年来,跟随先帝创业之旧臣,先后亡故,如今朝中所余老臣已经不多了,朕岂能不忧心,朕初登大宝,江山社稷尚还需要你们相助,爱卿就不必推辞了,朕想了几个人选,高汉筠、张继祚、赵延寿、潘环,爱卿从中选两个人吧!”

  李从厚自然是不会让冯赟得偿所愿的,他又怎么舍得让他们忧劳成疾呢,所以就算冯赟不愿意也不要紧,至少他还是皇帝,有这个权利扩大枢密院的官员安排,分掌军机大事。

  “臣以为,高汉筠、赵延寿二人皆可!”冯赟在思虑之后,选择了高汉筠和赵延寿二人,高汉筠年老,赵延寿才庸,这两个人他自认为不会对他构成多大的威胁,其余几个人就不好说了,冯赟在目前也不想失去权力,皇帝既然还要用他,那他就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。

  “既如此,那就如冯卿所请吧,枢密院出枢密使之外,增添枢密副使二人,枢密院学士二人,断事数人,依旧由冯卿出任枢密使,赵延寿、高汉筠为枢密副使,郑仁诲、张继祚为枢密学士……”

  李从厚可不会让冯赟牵着鼻子走,兜兜转转,还是安插了好几个人,先前要的是冯赟的一个态度,也是给他一个警告,自然想要如何安排,不是冯赟说了算的,而是他李从厚说了算。

  冯赟虽然表面上没有什么,心里其实已经很不爽了,皇帝都已经想好了,说那么多,他感觉是在耍他,但是他也清楚,现在的自己是孤掌难鸣,他有什么能力跟李从厚叫嚣,自登基以来,各地节度使纷纷遣使献表祝贺,等于公开承认了李从厚的帝位,朝廷大臣,李从厚虽然心腹不多,却都占据着关键位置,他不过是皇帝在军事上的秘书而已,李从厚远比他认为的要果决刚毅的多,不是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孩子。

  “宣徽院,朕以为是个不必要的机构,留之不易,朕以为可以将他改变一下,自即日起,宣徽院如今之权责,分授内阁与枢密院,宣徽院的职责就是沟通内廷与民间,朝廷要允准民间百姓上书,向朝廷申述他们的疾苦,士民可向州县投递文书,州县呈报朝廷,由宣徽院呈报与朕,,同时宣徽院有督察内阁、枢密院、六部之权,地方上的奏折呈报之后,先交付宣徽院备案,而后分发各司,各司截留或是拖延不办,宣徽院可以向朕禀报,朝廷的政令下达之后,有司衙门拖沓不办的,亦是如此……”

  李从厚改变了宣徽院的职责,让他起到了一个督察的作用,不必去学御史台的御史言官了,而是直接有了督察核查之权,也是为了提高各司的办事效率。

  本书首发来自,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


  (https://www.daowx.cc/bqge219687/1361926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岛:www.daowx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aowx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