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岛 > 五代霸主 > 24 亲视农桑

24 亲视农桑


  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,四海无闲田,农夫犹饿死!”

  这是唐德宗年间的大诗人李绅所做,很生动的反映出了唐朝中期的那种贫富不公之景,也是暗讽苛捐杂税的繁重。

  七月初,小麦已经收割结束了,这个时节,还可以种植一些杂粮,补贴生活所需,一户人家十亩地,亩产两三石,全部加起来也就二三十石粮食,还要给公家交付两成的赋税,留到自己手中的不过十几石罢了,那也不过两千斤而已,一家人从年头忙到年尾,也就能混个温饱,这还得遇到丰年加之官吏尚算廉洁,否则又得大打折扣,连温饱都不足,只能维持饿不死了。

  “老天爷开眼,三天前下了一场大雨,将田地都浸湿了,河道里也是积下了不少的雨水,现在农户们正趁着土地松软,耕种不费力的机会栽种下种子,入冬之前就可以收割,也能贴补一下生活所需。”

  李从厚俯身,捏了捏尚未干燥的泥土,自古农业看的就是天时,若是老天爷开眼,风调雨顺的,自然是收获颇丰,若老天爷不怜恤,那么倒霉的就是这些整日里背朝黄土面朝天的农户们了,他们缴纳赋税,养着朝廷,可却不一定能够得到朝廷的保护,这也是他们最为悲哀的事情。

  “天下初定,老百姓财力困乏,像刚会飞的鸟,不可拔它的羽毛;如同新栽的树,不可动摇它的根,重要的是休养生息。先帝虽起于军伍,却也是贫苦出身,通晓民间疾苦,自登基以后,致力于休养生息之策,朕自当秉承先帝遗风行事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,传旨下旨,今年天下农税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再减二成。”

  “陛下宅心仁厚,体恤民情,实乃万民之福,然有一句话臣不知道当讲不当讲。”

  “你随朕已经有四五年了,有何话不能说的,讲便是!”李从厚看着身后的吕琦,从上任河东开始,吕琦就是他的判官,如今吕琦在内阁,为自己处置政务,对他的能力和忠诚,李从厚一直都不曾怀疑。

  吕琦见李从厚说了这话,便再也没有什么顾忌了,直言说道:“臣以为,减免百姓赋税,这是好事,利民之举,唐太宗曾言,民为水,君为舟,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所以善待百姓自然是好事,只是自先帝以来,致力于节流,朝廷的府库已经所剩无多,朝廷还有数十万大军需要供养,还有几千名官员也需要俸禄养活,这么庞大的开支,每年耗费几百万不止,单单节流已经不可了,尚还需要开源,开源节流相辅相成,只有这样朝廷才不会因国库匮乏而忧虑,还请陛下明鉴!”

  “朕知道你的为人,你说这些话,想必也是经过考虑的,那就不妨说说你的开源之举吧?”

  吕琦也是笑了笑,他确实是有所考虑之后才开口的,他知道李从厚喜好听意见,但更喜欢听解决的办法,若不经过考虑,他又怎么会贸然说出来呢。

  “臣倒也没有什么太好的主意,只听说商业发达,而赋税必增,我中原地大物博,自然有数不尽的可以交易之物,丝帛棉麻、瓷器、茶叶等等,都是可以用来交易的,往往想用这些的人,多是富贵之家,就算是提拔这方面的赋税,致使价格攀高,也对寻常百姓并无太大的影响。”

  吕琦的话说到了李从厚的心里,李从厚自然是不会向老百姓增加赋税的,那么剩下的就只剩下有钱人了,有钱人自然都是需要享受的,所以吕琦给李从厚出了这么一个主意,提高那些贵族享受所需之物的赋税,这样也能为国家增加赋税了,最主要的是对百姓无有损害。

  “还有一策,只恐有损民心,臣想说一说。”

  “什么时候你也变得这样吞吞吐吐了,有进言便说即是,朕又不会怪罪于你。”李从厚也是一脸蒙圈的看着吕琦,今天的吕琦也不知道为什么,说话总是瞻前顾后,不死往日,让李从厚颇感纳闷。

  “佛寺!”吕琦只说出了两个字,但足以说明他所顾虑的了。

  众所周知,五代十国时期,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,连年征战,土地荒芜,水利失修,经济萧条,这导致的一个突出后果便是,社会动荡导致许多百姓不得已遁入空门,致使佛教迅速发展。一方面,连年征伐导致人口锐减,另一方面,不事稼穑的佛门子弟越来越多,这已经大大影响国家的财政税收和兵役徭役征发,国家政权与宗教势力的矛盾已经相当尖锐。

  吕琦所忌惮的就是民心,佛教自南北朝开始大兴,至今虽然不过四百年时间,比起中原本土的许多宗教来说,他还是十分年轻,但其能量十分巨大,上到王公贵族,下到平民百姓,都对此十分笃信,真要是动了它,那必然会是一场腥风血雨。

  “朕知道你的顾虑,你若不提,朕确实想不到这一点,不过现在既然你已经提及,朕也有此心,自然不能任由其继续蔓延下去,万里江山,遍布庙宇,出家人本该清心寡欲,如今却利用前朝旧律,圈占大片田地,不事生产,坐守收成,还不向朝廷缴纳赋税,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情,朕记得达摩祖师在中原传教的时候,可不曾得地一亩、得钱一文,西行之时除了几十年的风霜不曾带走半分与之无关之物,现在的出家人,多忘根本,岂能不好好整饬一番!”

  因为寺院越多,占地越多,国家的可耕地面积就越少。同时很多青壮年出家,致使国家的劳动力也大幅缩减。铜质佛像造多了,造钱和造兵器就缺少原料。而且,很多罪犯、叛乱分子、敌国的奸细,还有一些地痞流氓、逃婚的、逃债的、逃避劳动的,以及社会闲杂人等,也都因为各自不同的种种原因,混杂在出家人中,满地秃头,谁是真僧?真假难辨,情况非常复杂。

  李从厚既然已经起了这个心思,自然就要办起来。

  “回去之后,你拟定一个条陈,此事该如何办,如何惩戒,都需要有明文,三日后呈送朕御览,当快刀斩乱麻。”

  “臣遵旨!”吕琦信封的是孔孟之道,其余的他没有什么感情,所以对于这件事,他倒是心安理得,现在又不是太平盛世,佛教的盛行于朝廷不利,就该动一动了。

  本书首发来自,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!


  (https://www.daowx.cc/bqge219687/1361928.html)


1秒记住笔趣岛:www.daowx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m.daowx.cc